📢 Gate廣場 #NERO发帖挑战# 秀觀點贏大獎活動火熱開啓!
Gate NERO生態周來襲!發帖秀出NERO項目洞察和活動實用攻略,瓜分30,000NERO!
💰️ 15位優質發帖用戶 * 2,000枚NERO每人
如何參與:
1️⃣ 調研NERO項目
對NERO的基本面、社區治理、發展目標、代幣經濟模型等方面進行研究,分享你對項目的深度研究。
2️⃣ 參與並分享真實體驗
參與NERO生態周相關活動,並曬出你的參與截圖、收益圖或實用教程。可以是收益展示、簡明易懂的新手攻略、小竅門,也可以是行情點位分析,內容詳實優先。
3️⃣ 鼓勵帶新互動
如果你的帖子吸引到他人參與活動,或者有好友評論“已參與/已交易”,將大幅提升你的獲獎概率!
NERO熱門活動(帖文需附以下活動連結):
NERO Chain (NERO) 生態周:Gate 已上線 NERO 現貨交易,爲回饋平台用戶,HODLer Airdrop、Launchpool、CandyDrop、餘幣寶已上線 NERO,邀您體驗。參與攻略見公告:https://www.gate.com/announcements/article/46284
高質量帖子Tips:
教程越詳細、圖片越直觀、互動量越高,獲獎幾率越大!
市場見解獨到、真實參與經歷、有帶新互動者,評選將優先考慮。
帖子需原創,字數不少於250字,且需獲得至少3條有效互動
以太坊重振價格拐點來臨?Layer2戰略與開發效率成關鍵
以太坊重振價格的拐點時刻?
大家好,歡迎來到 WEB3 Mint To Be。在這裏,我們通過持續追問和深度思考,在 WEB3 世界裏澄清事實、探清現實、尋找共識。爲大家釐清熱點背後的邏輯,提供穿透事件本身的洞察,引入多元的思考角度。
本期節目我們邀請到了 EthStorage 的周博士,還有我們的研究員 Lawrence。我們來談一個加密投資者都非常關心的藍籌標的——以太坊。我們知道以太坊在這輪週期的整體表現一直是不太好的,它的匯率一直跑輸 BTC,在大部分的時間裏也比不上它的競爭對手 Solana。不過以太坊近期有很多令人矚目的變化,比方說 Vitalik 在 Layer1 的擴容上變得很堅決,然後也有在進行重組架構,進行了裁員,整體呈現出來一種比較務實的做事態度。現在是不是以太坊重振價格的一個拐點時刻呢?
本輪以太坊跑輸 BTC 和 SOL 的原因
以太坊在本輪週期大幅跑輸 BTC,也跑輸了 Solana 的主要原因,目前可能有哪些?
Qi Zhou:我覺得有幾方面原因。第一方面是整個以太坊的路線圖,尤其是以 Layer2 爲核心的路線圖,其實大家發現跟以太坊的核心價值並不是那麼一致。這個其實也是我在上個月 East Asia 的時候見到 Vitalik 時和他討論的問題,這也是他的一個想法。我們可以看到,比如在去年的時候,在 EIP 4844 上線之前,以太坊還是處於一個比較通縮的狀態。但是當 4844 升級上線後,使得 L2 提交數據給以太坊的手續費大幅下降,同時也導致很多 L2 上的價值並沒有反映在以太坊本身。比如很多 L2 項目,如 Base 和 Arbitrum,雖然收到了很多用戶手續費,但這些手續費並沒有反哺以太坊的價值本身。因此這就出現了一個很大的激勵不兼容的問題。第二方面,從以太坊本身來說,因爲它在上一輪週期的表現非常好,某種意義上也影響了它的判斷,使得它在某些方面,比如說工程進展方面變得相對緩慢。那個時候以太坊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挑戰者,無論是比特幣還是 Solana。而在這一波中,很多人抱怨以太坊變化太慢,路線圖規劃很久,但沒有實際工程上的落地成果。每一次升級都需要一到兩年的時間來實現相應功能。與 Solana 一些激進的工程推進相比,以太坊一直是偏向研究,在工程方面不是特別優先的模式。這種方式對以太坊整體發展和升級路線圖造成了很大的滯後。這方面我們有很多親身經歷,比如前幾年我們爲以太坊做了很多 EIP,包括 EthStorage 本身,這些等一下我們可以再展開講一講。總結來說,主要是這兩方面。
Lawrence:剛剛周博講的這兩個也是我想提的兩點。另外一點我覺得比較重要的原因是,在這一輪週期而言,總體來講鏈上的新的商業模式或者是新的創新都是比較少的。鏈上業務的豐富程度和活躍度比起 21 年並沒有太大的好轉,甚至總體如果我們刨除掉 Meme 交易之外,鏈上業務的活躍度和豐富程度可能都是略有下降的。相反 BTC 這邊的基本面是大幅度提升的。所以此消彼長之下,其實所有的公鏈的總體表現都不好。即便是表現比較好的 Solana,相比 BTC 的匯率也距離 21 年的高點還差至少 50%,就這一輪的高點比上一輪還差 50%。這個我覺得也是所有 Layer1 在本輪遇到的一個共同問題。另外兩點就是剛剛周博士提到的。一個可以說是最近兩三年之內以太坊的戰略性問題,就是這個 Layer2 的戰略。我覺得比較坦率地說,基本上已經可以判斷爲失敗了。還有一點,我總結下來可能是以太坊長期存在的一個結構性問題,還不是中短期的戰略問題。這一點我最近看了很多人的批評,尤其是一位叫 Max Resnick 的批評,我覺得非常典型。這位 Max 其實之前一直是以太坊基金會的研究員,在 24 年年底轉投 Solana,去了 Anza,也就是 Solana Labs 拆分出來做研發的那個團隊。他過去其實一直在以太坊基金會的時候就不支持 Rollup 的策略,而是支持擴展 Layer1。他有一些對以太坊非常尖銳的批評,比如說他認爲制定以太坊路線圖的人,確切地講就是 Vitalik,他們的專長是在對區塊鏈和密碼學的研究上,反而在計算機方面的研究較少。這樣的話就使得以太坊在過去相當長時間內,對於如何提升區塊鏈性能這個問題的判斷和研究上出現了很多在他看來可能是很基礎的、事實性的一些偏差,包括方向上的偏差。比如說,以太坊基金會長期以來一直認爲,以太坊的性能提升瓶頸是在執行層。但按照他的說法,目前來看性能提升的瓶頸明顯是在共識層。而且他也提到,Vitalik 或者說制定以太坊路線圖的人,太多地追求長期、追求目前看起來相對虛無縹緲的方向,而不去關注當前的用戶。比如說 Vitalik 本人就一直在他的博客上談論隱私應用和社交應用,但對 DeFi 談得比較少。但實際上,以太坊主網上存在並被最多人使用的一直是 DeFi。這個問題在去年大概 7、8 月份的時候還有過一段時間的爭論,Vitalik 和以太坊上幾個頭部的 DeFi 項目就在談這個事情。包括因爲這些原因所引發的,剛剛周博也提到的,以太坊的研發效率其實是相當低的。一方面,它的研究團隊和開發團隊之間存在比較大的脫節,研究團隊研究的東西和開發團隊開發的東西之間差距較大。另一方面,它的研發進度確實非常慢,基本上一年只有一個大的升級。像轉 POS 這件事情,其實 Vitalik 可能在 15、16 年就開始提了,但直到 23 年的上海升級才算正式把這件事情大體上 close 掉。過去從 21 年之後,大家能叫得上來的升級其實是不多的:22 年的 Merge、23 年的上海升級,然後去年的坎昆升級,以及剛剛過去的 Pectra 升級。總體而言,開發進度非常慢,導致它的糾錯成本變得非常高,尤其是時間成本。比如說剛剛提到的 Layer2 戰略問題,在以太坊這個案例裏是:2020 年 Vitalik 提出要以 Rollup 爲中心,實際上到 2022 年相關的東西才落地,到現在 2025 年大家才發現不行了,要改。這中間時間的浪費是非常多的。尤其是相比像 Solana 和一些新的 Layer1,比如 Sui,他們的研發進度之間的差距已經接近一個數量級的效率差距了。也就是說,以太坊可能要花其他公鏈 10 倍的時間來做一個決策並把這個東西推進上線。當然我覺得這也是有原因的,因爲以太坊是比特幣之後第一個比較有影響力的公鏈,它面臨的問題也比較多,包括之前很多監管因素的考慮,然後它一直對去中心化相對而言有着極致的堅持。不過從結果來看,我覺得剛剛提到的這些問題,都是屬於以太坊基金會或者說以太坊核心層,也就是制定以太坊路線圖的人的一個長期結構性問題。我大概感覺主要就是這三點。
Alex:OK,我這邊可能還想再補充一點。剛剛其實 Lawrence 也談到,以太坊基金會頂層的觀念對於去中心化的堅持是非常執着的。直到上一個週期,大家都還認爲這是區塊鏈正統性的其中一個要素。但是這一輪還是發生了蠻多的變化。一個最重要的變化就是,美國主政的政府班子發生了一個很大的變化。這一輪的美國政府對加密非常親和,監管也非常松。這個結果導致至少在這一輪執政週期當中,對加密項目的圍剿、對抗審查這件事情變得沒有那麼迫切了。以太坊對去中心化的高度執着,在這輪政府週期中顯得其必要性下降了。反而像 Sol、Sui 這些,可能它們的去中心化程度並不高,但效率和性能非常好,反而成爲一種優勢。而且從長期來看,我感覺即便下一屆政府換屆變成民主黨,民主黨也會認識到美國這邊加密投資者的票倉是非常重要的。在這樣的前提下,我相信他們在任期內也不會像上一輪 Gary Gensler 那時候對加密項目進行那麼殘酷的圍剿。所以去中心化的必要性整體來看也在隨着行業變化而逐漸下降。我們看這一輪其實冒出來的很多項目,比如 Ethena,包括現在很多投資者認爲很重要的一個敘事 RWA,其實都是 CeFi 與 DeFi 結合的產物,這是大勢所趨。這個敘事的重要性下降,其實也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以太坊的共識。這也是這一輪它在敘事上不如 SOL 更好的原因之一。
關於以太坊問題的共識和非共識
剛剛我們談了很多關於以太坊的問題,包括它的工程能力、發展方向的一些認識、糾錯的速度比較慢等等。那麼我們提出了這麼多問題,在以太坊的領導者、社區和開發者之間,對於這些問題的共識是哪些?非共識又是哪些?我表達得再簡單一點,哪些問題是從以太坊的核心管理層到社區和開發者都共同認爲是問題的?哪一些又是存在分歧的?比方說我們覺得這是一個問題、一個障礙,但以太坊目前的態度是覺得這不是問題,是我們非常關注的一個特點。關於這一點,兩位是怎麼看的?
QiZhou:這一波我覺得一個很重要的觀點是以太坊對去中心化的定義上出現了非常大的變化。我可以這麼說,幾年前的以太坊還是抱有一種非常理想化、甚至有點像宗教狂熱的方式來極度追求去中心化。我記得那時跟以太坊的一些人聊天,他們說希望以太坊 L1 成爲一個最小的信任層,使得比如像手機,甚至非常簡單的嵌入式設備都可以跑一個以太坊的 validator。但很明顯,這一次在 Solana 等挑戰之後,尤其是 L1 擴容方面的升級路線圖裏,包括不斷提升 gas limit,以及引入 block-level access list 來加速執行層的交易速度等技術手段,他們其實是在用更加實用的方式尋找去中心化與執行效率之間的權衡。這也意味着我們可能需要更強大一點的電腦。大家面對的直接問題是:你現在設計一個以太坊的共識,讓一個手機或者 100 元的設備去跑 validator,但是你最少需要 32 個以太坊。以當前價格來看,大概將近 10 萬。這個其實是不匹配的。你的設備並不是造成 validator 的瓶頸,主要還是你需要擁有的以太坊數量太多。所以在這個前提假設下,爲什麼不能松一下這個假設?比如說我們可以讓價值 1000、2000、3000 美元的電腦也能跑節點,同時以太坊的 L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