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然之家老板汪林朋跳楼是今年的第六跳了
我想起了金融圈的一句话,通缩比通胀可怕,通缩是会死人的
1933年,经历了大萧条,和个人破产的欧文·费雪提出了“债务-通缩理论”:当物价持续下跌时,债务的实际负担会急剧放大。因为货币购买力增强,借款人需用更多“值钱”的钱来还债,导致破产潮涌现,企业清算、失业激增,进一步压低需求,形成恶性循环。
这就是著名的“通缩螺旋”:消费延迟,因为人们预期明天更便宜;投资停滞,因为回报率不确定;工资下降,因为企业利润蒸发。最终,整个经济体如一艘漏水的船,沉没在绝望的深渊中。
中国目前的情况,和费雪的通缩的9个环节,一毛一样(如表)。
面对如此清晰的病症,任何理性的医生都会开出同样的药方:需求不足,就刺激需求。
诺贝尔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称中国领导层“匪夷所思地不愿意”转向内需 。
国内外的几乎所有的经济学家观点几乎都一致:中国经济的核心症结,在于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过低,家庭收入分到的蛋糕太小 。
诊断如此明确,治疗方案也本该如此。然而,我们看到的却是堪称荒诞的“疗法”。
官方的药方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这好比试图通过给一个饥肠辘辘的人换一口更先进的锅,来解决他的饥饿问题。
向一个需求枯竭的经济体注入更多供给——无论是光伏、电动车还是别的什么“新质生产力”——只会加剧通缩的泥潭,并将过剩产能的祸水引向全世界 。
这种看似不理性的政策背后,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