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3营销新思路:从代币到生态的系统化运营

Web3营销前沿:从代币发行到开发者生态的系统思维

核心要点

  • 加密营销面临目标受众极小的挑战,需重新定义增长方式
  • 开发者社区运营的核心是精准的价值共鸣和深度连接
  • Layer2项目需平衡与以太坊的关系,资源决定差异化策略
  • DevRel应深度融入营销体系,构建产品-经济-社区闭环
  • 代币发行需平衡营销活动与金融产品的双重属性
  • 创始人应塑造领域专家形象,而非产品推销员
  • 营销团队应兼具全能基础与垂直专精
  • 内容创作需创始人或团队持续提供支持和反馈
  • 本地化运营核心是建立信任网络和培养核心支持者
  • 活动策略应精准定位,追求质量而非规模
  • meme文化是特殊的叙事工具,需平衡专业性与娱乐性

加密营销的独特性

加密货币营销面临目标受众极小的挑战。2023年每月活跃的加密开发者仅有2.3万人,预计2024年增至3万,而全球2800万开发者中,涉足加密的不到0.1%。在这样高度垂直的市场中,营销必须聚焦开发者的技术、经济和价值三大核心需求。

加密营销需要重新定义增长方式,开发者社区的核心是精准的价值共鸣。经济激励只是起点,真正驱动增长的是构建一个能让开发者找到职业价值和精神归属的技术理想国。需要放弃互联网时代追求规模的思维,转而坚持"深度优先":了解每位核心开发者的技术偏好,甚至宠物名字,把前10位用户的体验做到极致。在这个领域,100位深度参与者的力量远胜过1万个浅层用户,真正的增长来自这些看似不规模化的深度连接。

Layer2项目的定位与策略

Rollup生态是以太坊文化的延伸,其开放特性催生了独特的"竞合生态"。Layer2项目营销必须平衡双重定位:既要突出商业价值,更要强调扩展以太坊的核心使命。最有效的证明方式是技术绑定,比如默认使用ETH支付Gas费,这比任何口号都更能彰显与以太坊的共生关系。

评估Layer2战略时,资源禀赋决定差异化。资金雄厚的项目如Coinbase旗下的BASE,可凭借上市公司资源独立打造生态品牌;而资源有限的Layer2则需深度绑定以太坊,借势其行业公信力实现冷启动。这种资源导向的营销策略选择,本质上反映了加密生态的"马太效应"。

开发者关系与营销协同

开发者关系(DevRel)应当深度融入营销体系。开发者文档作为首要接触点,需要统一把控语言风格和转化路径。当前DevRel正演变为内容创作者角色,通过编程教学视频等形式解决工具使用痛点。这种演变要求DevRel必须具备更强的营销思维与执行能力。

开发者生态的成功取决于构建"产品-经济-社区"的闭环。冷启动期需双管齐下:既要发掘商业潜力,也要跟踪早期开发者进展,在关键时刻提供媒体曝光、战略咨询等高价值支持。这种深度运营虽难以规模化,却是打造项目护城河的关键。

加密货币营销的本质是生态协调。既要发掘开发者故事,更要主动识别需求并推动产品迭代。核心在于通过深度支持帮助开发者成功:在GitHub、Twitter等平台主动介入,先解决实际构建难题,待项目成熟后再进行传播。这种"先赋能后发声"的闭环模式,才是真正有效的生态建设路径。

代币发行与品牌协同

代币发行的核心在于平衡其双重属性,既是营销活动,更是金融产品。经济模型的设计质量直接决定项目命运,需根据项目特性选择爆发式或渐进式路径。实施层面要把握三个关键:

  • 与经济学家深入探讨代币的价值定位,避免生搬硬套
  • 深入研究不同市场的实际应用场景和使用习惯
  • 建立完善的上市后管理机制,包括社区情绪管理、团队激励机制和信息披露规范等

社区运营策略的核心在于明确长期投入资源的对象类型。必须精准定位目标人群:

  • 在测试网阶段就应培养高度契合的早期支持者
  • 对PoS网络而言,节点运营者和验证者是关键意见领袖
  • 建立结构化运营机制,如定期社区电话会议

关键在于,既要广泛收集市场反馈,更要学会过滤噪音。如果试图回应所有线上声音,只会陷入无效信息的泥潭。

创始人影响力与个人IP

给创始人的核心建议是:塑造领域专家形象,而非产品推销员。具体方法:

  • 基于专业洞察讨论行业痛点,而非直接推销产品
  • 通过专业知识公开构建影响力
  • 善用个人渠道传递深度观点

建议创始人选择最自然的表达方式:擅长对话的做播客,善于写作的写长文,适应镜头的拍视频。不必强求不擅长的形式。关键是在专业内容中融入个人风格,找到轻松又专业的输出方式,配合传播策略效果最佳。

对于刚开始建立个人影响力的创始人,建议从最轻松的切入点开始:专注做好一件事,调动全公司资源支持,打造几个标志性时刻来积累势能。这远比强迫创始人每天发10条推文更有效。关键是有话可说,说好说透,自然就能打开局面。

在加密领域打造有影响力的品牌,必须与创始人建立深度联结。唯有通过一对一沟通,才能真正理解其核心愿景和创业初衷,从而为品牌故事注入灵魂。这是成功营销的基础,没有捷径可走。

营销团队搭建

初创团队首次招募营销负责人时,核心原则是:只选择曾经共事过的全能型人才。这类人选必须满足三个关键条件:深度理解工作风格、具备无缝协作能力、愿意亲力亲为。实践证明,这种知根知底的合作能快速打开局面,避免因用人不当导致的团队节奏紊乱。

营销团队建设应当遵循"全能基础+垂直专精"的双重标准:每位成员既要能胜任推文撰写、邮件排版、语音直播等基础工作,又必须在特定垂直领域具备专业纵深。这种按领域而非职能划分的团队架构,能最大化小团队效能。不设传统岗位边界,让每个成员既是多面手又是领域专家。

加密行业招聘应当回归业务本质。面向开发者的SaaS项目完全可以从传统科技领域引进成熟的营销人才,比如擅长开发者社区运营的专家。与其固守"必须加密背景"的硬指标,不如重点考察候选人的专业能力迁移性。

在考虑招聘内容创作者时,必须深入思考三个层面:

  • 明确当前业务中需要通过写作解决的具体痛点
  • 界定岗位职责范围,不能仅停留在"负责写作"这样模糊的表述
  • 建立配套的协作机制,因为优质内容创作需要创始人或团队提供持续的内容支持和反馈

全球化落地与活动策略

加密货币全球化运营的核心在于本地信任网络搭建。进入新市场时,必须通过可靠渠道引荐当地合作伙伴。各国商业习惯差异显著:某些地区更接受基于信任的长期合作,而非美式标准化合约。缺乏本地关系将导致文化误判和沟通失效。最优路径是依托现有资源网络获取背书,而非冷启动陌生开发。

社区运营需要发掘并培养核心支持者。当项目进入重要发展阶段,那些积极参与的贡献者可以成为有效的人才来源。通过技术大使或本地活动组织等机制将其纳入正式体系,既能保持社区参与度,又能建立初步市场资源。

加密货币行业活动策略的核心在于精准定位。大型活动虽有助于品牌曝光,但投资回报率难以衡量;相比之下,小型高端活动能以更低成本实现商务合作与关键人脉搭建。成熟项目应聚焦高价值参与者,新兴项目则需避免盲目参展,转而打造垂直领域的精品活动。本质上是追求质量而非规模。

加密货币活动策略应把握三个要点:

  • 与产品路线图同步规划,使重大发布与重要活动相互配合
  • 规范预算使用,避免将活动经费简单用于关系维护,所有赞助需符合明确的生态战略方向
  • 专注高效活动形式,通过小型闭门会议接触核心人群,同时举办开发者大会等专业活动

线下活动能让团队直接观察开发者反馈,识别潜在用户,甚至发掘区域性社群,为全球扩展带来机会。

meme文化与社区表达

加密货币营销需要善用meme文化这一特殊叙事工具。meme能巧妙转化复杂概念,同时强化社区归属感。关键在于建立平衡机制:核心账号保持专业调性,但给予运营人员合理创作空间,这既能提升工作积极性,又能产出优质内容。应将meme作为整体传播策略的有机部分,通过测试筛选那些能引发行业共鸣的表达方式,而非零散使用。

meme策略应保持适度参与:主要支持生态项目的内容传播,自身创作相对克制。执行中遵循三个准则:

  • 保持积极正向的沟通基调,避免任何负面调侃
  • 在行业娱乐氛围中坚守品牌调性
  • 通过内部meme共享追踪行业趋势

这种平衡做法让项目既能融入社区文化,又有效控制传播风险。

MEME-1.02%
ETH-5.29%
此页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内容,仅供参考(非陈述/保证),不应被视为 Gate 认可其观点表述,也不得被视为财务或专业建议。详见声明
  • 赞赏
  • 9
  • 分享
评论
0/400
0xInsomniavip
· 23小时前
Web3都在卖课 门槛早炒没了
回复0
幻想矿工vip
· 08-01 06:30
拜托 开发者社区才是根本好吗
回复0
FreeRidervip
· 07-31 16:52
别整这虚的 还是烧钱最快
回复0
Hodl熊本熊vip
· 07-30 07:12
哎呀数据显示99.9%的dev社区都死了喵~
回复0
SelfRuggervip
· 07-29 08:23
就是个大忽悠 韭菜割割割
回复0
MetaRecktvip
· 07-29 08:06
精准定位个锤子
回复0
天台VIP会员vip
· 07-29 08:05
大饼归零梦里见!
回复0
熊市生存者vip
· 07-29 08:03
终局战场考验的是心态和战斗力,目前我选择观望防守
回复0
区块链养老院院长vip
· 07-29 08:01
这套路太复杂 我还是继续炒币吧
回复0
查看更多
交易,随时随地
qrCode
扫码下载 Gate APP
社群列表
简体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