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ircle IPO解析:低利润率背后的增长潜力在加密行业加速洗牌的背景下,Circle选择上市反映了一个看似矛盾但充满想象力的故事 - 尽管净利率持续下滑,公司仍蕴藏巨大增长潜力。一方面,Circle具备高透明度、强监管合规性和稳定的储备收入;另一方面,其盈利能力却显得相对"温和",2024年净利率仅为9.3%。这种表面上的"低效"并非源于商业模式失败,而是揭示了更深层的增长逻辑:在利率红利逐步消退、分销成本结构复杂的情况下,Circle正在构建一个可扩展、合规先行的稳定币基础设施,将利润战略性地"再投资"于市占率提升与监管筹码中。本文将以Circle七年上市历程为线索,从公司治理、业务结构到盈利模型,深入剖析其"低净利率背后"的增长潜力与资本化逻辑。## 1. 七年上市征程:加密监管进化史### 1.1 三次资本化尝试的范式迁移(2018-2025)Circle的上市历程体现了加密企业与监管框架的动态博弈。2018年首次IPO尝试正值SEC对加密货币属性认定模糊期。当时公司通过收购Poloniex交易所形成"支付+交易"双轮驱动,并获得11亿美元融资,但监管对交易所合规性的质疑和熊市冲击导致估值从30亿美元暴跌至7.5亿美元,暴露了早期加密企业商业模式的脆弱性。2021年SPAC尝试反映了监管套利思维的局限性。尽管通过与Concord Acquisition Corp合并可规避传统IPO严格审查,但SEC对USDC会计处理的质询直击要害。这一挑战虽导致交易流产,却推动公司完成关键转型:剥离非核心资产,确立"稳定币即服务"战略主轴。此后Circle全面投入USDC合规性构建,并积极申请全球多地监管牌照。2025年选择IPO标志着加密企业资本化路径趋于成熟。纽交所上市需满足全套披露要求并接受内控审计。值得注意的是,S-1文件首次详细披露了储备金管理机制:约320亿美元资产中,85%通过BlackRock的Circle Reserve Fund配置于隔夜逆回购协议,15%存放于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这种透明化操作实质上构建了与传统货币市场基金等效的监管框架。### 1.2 与Coinbase的合作:从生态共建到关系微妙USDC推出之初,双方通过Centre联盟合作。2018年Centre成立时Coinbase持有50%股权,采用"技术输出换流量入口"模式快速打开市场。根据Circle 2023年IPO文件,其以2.1亿美元股票从Coinbase收购Centre剩余50%股权,并重新约定USDC分成协议。现行分成协议体现动态博弈特征。S-1披露双方基于USDC储备收入按比例分成,分成比例与Coinbase供应USDC量相关。Coinbase公开数据显示2024年平台持有USDC总流通量约20%。Coinbase凭20%供应份额获得约55%储备收入,为Circle埋下隐患:当USDC在Coinbase生态外扩张时,边际成本将呈非线性上升。## 2. USDC储备管理及股权结构### 2.1 储备金分层管理USDC储备呈现明显"流动性分层"特征:- 现金(15%):存放于纽约梅隆银行等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用于应对突发赎回- 储备基金(85%):通过BlackRock管理的Circle Reserve Fund配置自2023年起,USDC储备仅限于银行现金余额和Circle储备基金,资产组合主要包括剩余期限不超过三个月的美国国债证券、隔夜美国国债回购协议。资产组合美元加权平均到期日不超过60天,加权平均存续期不超过120天。### 2.2 股权分类及分层治理 Circle上市后将采用三层股权结构:- A类股:IPO发行的普通股,每股一票投票权- B类股:由联合创始人持有,每股五票投票权,总投票权上限30% - C类股:无投票权,特定条件下可转换该结构旨在平衡公开市场融资与企业长期战略稳定性,保障高管团队对关键决策的控制权。### 2.3 高管及机构持股分布S-1文件披露高管团队拥有大量股份,多家知名风投和机构投资者(如General Catalyst、IDG资本、Breyer Capital、Accel、Oak Investment Partners和Fidelity)均持有5%以上股权,这些机构累计持有超1.3亿股。50亿估值的IPO能为他们带来可观回报。## 3. 盈利模式与收益拆解### 3.1 收益模式与运营指标- 收益来源:储备收入是Circle核心收入来源,2024年总营收16.8亿美元,其中99%(约16.61亿美元)来自储备收入。- 与合作伙伴分成:与Coinbase协议规定,后者按持有USDC数量获得储备收入50%,导致Circle实际收入较低,拉低净利润表现。- 其他收益:企业服务、USDC Mint业务、跨链手续费等贡献较小,仅1516万美元。### 3.2 收入增长与利润收缩的悖论(2022-2024)表面矛盾背后存在结构性动因:- 由多元向单核收敛:总营收从7.72亿美元增至16.76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47.5%。储备收入占比从95.3%升至99.1%,体现"稳定币即服务"战略成功落地,但也增强对宏观利率变化的依赖。- 分销支出激增压缩毛利:分销与交易成本三年内大幅上升253%至10.1亿美元,主要用于USDC发行、赎回及支付清结算系统支出。毛利率从62.8%快速下降至39.7%,反映ToB稳定币模型在利率下行周期面临盈利压缩风险。- 盈利实现扭亏为盈但边际放缓:2023年正式扭亏为盈,净利润2.68亿美元,净利率18.45%。2024年净利润1.55亿美元,净利率下滑至9.28%,同比下降约一半。- 成本刚性化:2024年一般行政支出1.37亿美元,同比增37.1%,连续三年增长,主要用于全球牌照申请、审计、法律合规团队扩张等,印证"合规优先"战略带来的成本刚性。整体而言,Circle财务结构已逐步向传统金融机构靠拢。但高度依赖美债利差与交易规模的营收结构,意味着利率下行或USDC增速放缓将直接冲击利润表现。未来需在"降成本"与"拓增量"间寻求更稳健平衡。深层次矛盾在于商业模式缺陷:当USDC作为"跨链资产"属性增强(2024年链上交易量20万亿美元),其货币乘数效应反而削弱发行商盈利能力,与传统银行业困境异曲同工。### 3.3 低净利率背后的增长潜力尽管Circle净利率因高昂分销成本和合规支出持续承压(2024年净利润率仅9.3%,同比下降42%),但其业务模式和财务数据中仍隐藏多重增长动力:- 流通量持续提升驱动储备收入稳定增长:截至2025年4月初,USDC市值突破600亿美元,仅次于USDT的1444亿美元;到2024年底,USDC市占率已增至26%。2025年USDC市值增长160亿美元,2020年至2025年4月的年复合增长率(CAGR)达89.7%。即使剩余8个月增速放缓,年底市值仍有望达900亿美元,CAGR将上升至160.5%。尽管储备收入对利率高度敏感,但低利率可能刺激USDC需求,强劲规模扩张可部分抵消利率下行风险。- 分销成本的结构性优化:2024年向Coinbase支付高额分成,但这一成本与流通量增长呈非线性关系。与币安合作仅支付6,025万美元一次性费用,即推动其平台USDC供应量从10亿增至40亿美元,单位获客成本显著低于Coinbase。结合S-1文件中Circle与币安的合作计划,可期待以更低成本实现市值增长。- 保守估值未定价市场稀缺性:Circle IPO估值40-50亿美元,基于调整后2亿美元净利润计算,P/E在20~25x之间,与PayPal(19x)、Square(22x)等传统支付公司相近,似反映市场对其"低增速稳定盈利"定位,但尚未充分定价其作为美股唯一纯正稳定币标的的稀缺性价值。细分赛道唯一标的通常享受估值溢价,Circle并未将其计算在内。若稳定币相关法案成功落地,离岸发行商需大幅调整储备结构,而现有合规架构可直接平移,形成"监管套利终结红利",对应政策变化能为USDC带来显著市占率提升。- 稳定币市值走势相比比特币呈现韧性:稳定币市值在比特币价格大幅下跌时能保持相对稳定,展现其在加密市场波动中的独特优势。市场进入熊市阶段,投资者往往寻求避险资产,稳定币市值增长的稳定性让Circle可能成为资金"避风港"。相较于Coinbase、MicroStrategy等高度依赖市场行情的公司,Circle作为USDC主要发行方,其盈利模式更多依赖稳定币交易量和储备资产利息收入,而非直接受加密资产价格波动影响。因此,Circle在熊市中风险抵御能力更强,盈利稳定性更高。这使Circle在投资组合中可能扮演对冲角色,为投资者提供一定保护伞,尤其是在市场剧烈震荡时。## 4. 风险 - 稳定币市场剧变### 4.1 机构关系网不再是坚固护城河- 利益绑定双刃剑:尽管Coinbase分走55%储备收入,但其持有USDC份额仅20%。这种非对称分成源于2018年Centre联盟遗留协议,变相导致Circle每新增1美元收入需支付0.55美元成本,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生态锁定风险:与币安签订的预付金协议暴露渠道控制权失衡,若头部交易所集体要求重新谈判条款,可能触发"分销成本螺旋上升"的恶性循环。### 4.2 稳定币法案进展的双向冲击- 储备资产本地化压力:法案要求发行人持有100%储备(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并优先使用美国联邦或州特许存款机构作为托管方,而当前Circle仅有15%现金存放于纽约梅隆银行等境内机构。若合规调整,可能产生数亿美元一次性资金迁移成本。## 5. 思考总结 - 破局者的战略窗口### 5.1 核心优势:合规时代的市场卡位- 双重合规网络:Circle已构建覆盖美国、欧洲和日本的监管矩阵,这是PayPal等传统企业难以复制的制度资本。《支付稳定币法案》落地后,其合规成本占收入比例有望显著降低,形成结构性优势。- 跨境支付替代浪潮:通过与Wise合作推出"USDC瞬时结算"服务,已大幅降低企业跨境支付成本。若
Circle IPO解析:低利润率背后的稳定币增长潜力
Circle IPO解析:低利润率背后的增长潜力
在加密行业加速洗牌的背景下,Circle选择上市反映了一个看似矛盾但充满想象力的故事 - 尽管净利率持续下滑,公司仍蕴藏巨大增长潜力。一方面,Circle具备高透明度、强监管合规性和稳定的储备收入;另一方面,其盈利能力却显得相对"温和",2024年净利率仅为9.3%。这种表面上的"低效"并非源于商业模式失败,而是揭示了更深层的增长逻辑:在利率红利逐步消退、分销成本结构复杂的情况下,Circle正在构建一个可扩展、合规先行的稳定币基础设施,将利润战略性地"再投资"于市占率提升与监管筹码中。本文将以Circle七年上市历程为线索,从公司治理、业务结构到盈利模型,深入剖析其"低净利率背后"的增长潜力与资本化逻辑。
1. 七年上市征程:加密监管进化史
1.1 三次资本化尝试的范式迁移(2018-2025)
Circle的上市历程体现了加密企业与监管框架的动态博弈。2018年首次IPO尝试正值SEC对加密货币属性认定模糊期。当时公司通过收购Poloniex交易所形成"支付+交易"双轮驱动,并获得11亿美元融资,但监管对交易所合规性的质疑和熊市冲击导致估值从30亿美元暴跌至7.5亿美元,暴露了早期加密企业商业模式的脆弱性。
2021年SPAC尝试反映了监管套利思维的局限性。尽管通过与Concord Acquisition Corp合并可规避传统IPO严格审查,但SEC对USDC会计处理的质询直击要害。这一挑战虽导致交易流产,却推动公司完成关键转型:剥离非核心资产,确立"稳定币即服务"战略主轴。此后Circle全面投入USDC合规性构建,并积极申请全球多地监管牌照。
2025年选择IPO标志着加密企业资本化路径趋于成熟。纽交所上市需满足全套披露要求并接受内控审计。值得注意的是,S-1文件首次详细披露了储备金管理机制:约320亿美元资产中,85%通过BlackRock的Circle Reserve Fund配置于隔夜逆回购协议,15%存放于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这种透明化操作实质上构建了与传统货币市场基金等效的监管框架。
1.2 与Coinbase的合作:从生态共建到关系微妙
USDC推出之初,双方通过Centre联盟合作。2018年Centre成立时Coinbase持有50%股权,采用"技术输出换流量入口"模式快速打开市场。根据Circle 2023年IPO文件,其以2.1亿美元股票从Coinbase收购Centre剩余50%股权,并重新约定USDC分成协议。
现行分成协议体现动态博弈特征。S-1披露双方基于USDC储备收入按比例分成,分成比例与Coinbase供应USDC量相关。Coinbase公开数据显示2024年平台持有USDC总流通量约20%。Coinbase凭20%供应份额获得约55%储备收入,为Circle埋下隐患:当USDC在Coinbase生态外扩张时,边际成本将呈非线性上升。
2. USDC储备管理及股权结构
2.1 储备金分层管理
USDC储备呈现明显"流动性分层"特征:
自2023年起,USDC储备仅限于银行现金余额和Circle储备基金,资产组合主要包括剩余期限不超过三个月的美国国债证券、隔夜美国国债回购协议。资产组合美元加权平均到期日不超过60天,加权平均存续期不超过120天。
2.2 股权分类及分层治理
Circle上市后将采用三层股权结构:
该结构旨在平衡公开市场融资与企业长期战略稳定性,保障高管团队对关键决策的控制权。
2.3 高管及机构持股分布
S-1文件披露高管团队拥有大量股份,多家知名风投和机构投资者(如General Catalyst、IDG资本、Breyer Capital、Accel、Oak Investment Partners和Fidelity)均持有5%以上股权,这些机构累计持有超1.3亿股。50亿估值的IPO能为他们带来可观回报。
3. 盈利模式与收益拆解
3.1 收益模式与运营指标
3.2 收入增长与利润收缩的悖论(2022-2024)
表面矛盾背后存在结构性动因:
由多元向单核收敛:总营收从7.72亿美元增至16.76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47.5%。储备收入占比从95.3%升至99.1%,体现"稳定币即服务"战略成功落地,但也增强对宏观利率变化的依赖。
分销支出激增压缩毛利:分销与交易成本三年内大幅上升253%至10.1亿美元,主要用于USDC发行、赎回及支付清结算系统支出。毛利率从62.8%快速下降至39.7%,反映ToB稳定币模型在利率下行周期面临盈利压缩风险。
盈利实现扭亏为盈但边际放缓:2023年正式扭亏为盈,净利润2.68亿美元,净利率18.45%。2024年净利润1.55亿美元,净利率下滑至9.28%,同比下降约一半。
成本刚性化:2024年一般行政支出1.37亿美元,同比增37.1%,连续三年增长,主要用于全球牌照申请、审计、法律合规团队扩张等,印证"合规优先"战略带来的成本刚性。
整体而言,Circle财务结构已逐步向传统金融机构靠拢。但高度依赖美债利差与交易规模的营收结构,意味着利率下行或USDC增速放缓将直接冲击利润表现。未来需在"降成本"与"拓增量"间寻求更稳健平衡。
深层次矛盾在于商业模式缺陷:当USDC作为"跨链资产"属性增强(2024年链上交易量20万亿美元),其货币乘数效应反而削弱发行商盈利能力,与传统银行业困境异曲同工。
3.3 低净利率背后的增长潜力
尽管Circle净利率因高昂分销成本和合规支出持续承压(2024年净利润率仅9.3%,同比下降42%),但其业务模式和财务数据中仍隐藏多重增长动力:
流通量持续提升驱动储备收入稳定增长:截至2025年4月初,USDC市值突破600亿美元,仅次于USDT的1444亿美元;到2024年底,USDC市占率已增至26%。2025年USDC市值增长160亿美元,2020年至2025年4月的年复合增长率(CAGR)达89.7%。即使剩余8个月增速放缓,年底市值仍有望达900亿美元,CAGR将上升至160.5%。尽管储备收入对利率高度敏感,但低利率可能刺激USDC需求,强劲规模扩张可部分抵消利率下行风险。
分销成本的结构性优化:2024年向Coinbase支付高额分成,但这一成本与流通量增长呈非线性关系。与币安合作仅支付6,025万美元一次性费用,即推动其平台USDC供应量从10亿增至40亿美元,单位获客成本显著低于Coinbase。结合S-1文件中Circle与币安的合作计划,可期待以更低成本实现市值增长。
保守估值未定价市场稀缺性:Circle IPO估值40-50亿美元,基于调整后2亿美元净利润计算,P/E在20~25x之间,与PayPal(19x)、Square(22x)等传统支付公司相近,似反映市场对其"低增速稳定盈利"定位,但尚未充分定价其作为美股唯一纯正稳定币标的的稀缺性价值。细分赛道唯一标的通常享受估值溢价,Circle并未将其计算在内。若稳定币相关法案成功落地,离岸发行商需大幅调整储备结构,而现有合规架构可直接平移,形成"监管套利终结红利",对应政策变化能为USDC带来显著市占率提升。
稳定币市值走势相比比特币呈现韧性:稳定币市值在比特币价格大幅下跌时能保持相对稳定,展现其在加密市场波动中的独特优势。市场进入熊市阶段,投资者往往寻求避险资产,稳定币市值增长的稳定性让Circle可能成为资金"避风港"。相较于Coinbase、MicroStrategy等高度依赖市场行情的公司,Circle作为USDC主要发行方,其盈利模式更多依赖稳定币交易量和储备资产利息收入,而非直接受加密资产价格波动影响。因此,Circle在熊市中风险抵御能力更强,盈利稳定性更高。这使Circle在投资组合中可能扮演对冲角色,为投资者提供一定保护伞,尤其是在市场剧烈震荡时。
4. 风险 - 稳定币市场剧变
4.1 机构关系网不再是坚固护城河
利益绑定双刃剑:尽管Coinbase分走55%储备收入,但其持有USDC份额仅20%。这种非对称分成源于2018年Centre联盟遗留协议,变相导致Circle每新增1美元收入需支付0.55美元成本,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生态锁定风险:与币安签订的预付金协议暴露渠道控制权失衡,若头部交易所集体要求重新谈判条款,可能触发"分销成本螺旋上升"的恶性循环。
4.2 稳定币法案进展的双向冲击
5. 思考总结 - 破局者的战略窗口
5.1 核心优势:合规时代的市场卡位
双重合规网络:Circle已构建覆盖美国、欧洲和日本的监管矩阵,这是PayPal等传统企业难以复制的制度资本。《支付稳定币法案》落地后,其合规成本占收入比例有望显著降低,形成结构性优势。
跨境支付替代浪潮:通过与Wise合作推出"USDC瞬时结算"服务,已大幅降低企业跨境支付成本。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