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 Alpha 第三届积分狂欢节 & ES Launchpool# 联合推广任务上线!
本次活动总奖池:1,250 枚 ES
任务目标:推广 Eclipse($ES)Launchpool 和 Alpha 第11期 $ES 专场
📄 详情参考:
Launchpool 公告:https://www.gate.com/zh/announcements/article/46134
Alpha 第11期公告:https://www.gate.com/zh/announcements/article/46137
🧩【任务内容】
请围绕 Launchpool 和 Alpha 第11期 活动进行内容创作,并晒出参与截图。
📸【参与方式】
1️⃣ 带上Tag #Gate Alpha 第三届积分狂欢节 & ES Launchpool# 发帖
2️⃣ 晒出以下任一截图:
Launchpool 质押截图(BTC / ETH / ES)
Alpha 交易页面截图(交易 ES)
3️⃣ 发布图文内容,可参考以下方向(≥60字):
简介 ES/Eclipse 项目亮点、代币机制等基本信息
分享你对 ES 项目的观点、前景判断、挖矿体验等
分析 Launchpool 挖矿 或 Alpha 积分玩法的策略和收益对比
🎁【奖励说明】
评选内容质量最优的 10 位 Launchpool/Gate
Web3信任进化:从不可篡改到无限重复博弈
Web3世界的信任基石:从不可篡改到无限重复博弈
在Web3的世界里,我们常常认为"不可篡改"是信任的终极形式。然而,这仅仅是信任构建的起点。
对于数字资产而言,区块链的不可篡改特性确实足以建立信任。比特币总量恒定在2100万枚,这一事实为整个区块链生态系统奠定了信心基础。同样,ERC20代币的余额、NFT的所有权、跨链转账的完成状态等,只要被记录在链上,就足以被信任,无需依赖人为因素或情感因素。
然而,对于项目方、协议和平台来说,不可篡改的账本仅仅是一个基本功能。真正让人信任的,不仅仅是它"不能改",更重要的是它"不会离开"和"愿意持续参与"。
Web3的信任之道,不仅仅存在于共识机制或节点之中,更多地体现在各方之间的持续交易中。信任是通过交易积累而来的。
信任是重复博弈的产物,也是高违约成本的附属品。它不是凭空产生的"共识",而是在一次次资金周转、履约担保中自然形成的默契。
在某些传统商业区域,真正的"信任层"不仅源于血缘、地缘和人情,更多地是在反复交易中建立和巩固的。金融信用的底层架构,不仅仅是账本,更不是简单的亲密关系,而是多次博弈后形成的默契。信任就像和平一样,只在能够互相影响的范围内才能存在。
某些传统商业区域可能比华尔街更早认识到,了解交易对手(KYC/KYB)只是入门:真正的信任,不存在于去中心化节点中,也不是培养出来的,而是通过一次次的违约和守约交易实践中建立的。
一、高频重复博弈与跨区域互保网络
某些地下金融网络的核心,是基于高频率、长期交易积累的信任网络。它的客户群并不局限于本地,而是覆盖了从东南亚到北美的广大移民社区。
这种跨区域金融合作能够成立,依赖于一个核心结构:高密度重复博弈 + 跨区域互保网络。
一个在海外经营的商人,长期通过非正规渠道向国内家族或合伙人调动资金,时间一长,他与中间的资金周转方、代理人之间会形成长期反复的交易行为。这种结构不是一次性的,它建立在"我敢给你100万,是因为我知道你明年还会再找我换100万"的预期之上。
这些交易网络并不依赖于正式合同,而依赖于信任的锁定结构:家族声誉、口碑传承、互保机制,使得即便跨越千里也能达成"远程履约"。
二、违约成本:非正规秩序中的清算系统
在这个体系中,信任并非天生的美德,而是理性计算的结果。违约成本之高,才让人"不敢违约"。
如果某笔交易违约,不仅会导致本地声誉扫地,还会通过家族网络、同乡关系、宗亲社群迅速传导,形成不可逆的社会性"清算"机制。这种机制不通过法院,但足以让人"在海外无法立足"。
这是一种"非法律制裁"的替代系统。它不是官方的,却比官方更高效,也更具威慑力。
你可以不相信合同,但你不会不在意整个宗亲会的封杀令。
三、资金的多边清算网络:无形的交易锁定结构
非正规金融网络的另一个核心机制,是资金的多边清算网络。
不同的资金周转点之间并非孤立运作,而是在一定程度上互为对方的"通道"与"对冲"。
这就像一种自然形成的"Layer 2",通过不同节点间的资金流转,构建出一个高度弹性但强交易锁定的结构:
资金在多点间流转,形成人情与利益的相互缠绕;
每一笔交易背后,都是一张"我若出事,你也出事"的共同体债权结构。
这种系统比我们今天所理解的任何链上桥接协议都更灵活、强韧,尽管它没有一行代码。
四、代码的不可篡改只是入门,锁仓后的"不离开"和敢于继续博弈才是"Family"
在Web3中,我们常常将"不可篡改的代码"视为终极信任,但这只是冰山一角。
对于资产本身,账本不可篡改/不撒谎就足够了。但对一个商人、一个协议的信任,则有更高维度的逻辑和门槛。
我们不应该只问:"这协议有没有漏洞?" 而应该问:"这个协议敢不敢和我绑定4年?"并持续贡献和流动在这个生态中。
锁仓,是一种经济博弈中的"自我抵押"; ve(3,3),是向社区证明"我不跑路,我愿长期玩下去"的博弈承诺。
你锁仓,我也锁仓,我们彼此锁住,才能形成稳定的互信;
你敢反复博弈,我才相信你不会背刺------关键词是"敢";
你敢不敢把资金都沉淀在这个生态中流通、不离开
注:这里说的锁仓,锁的不只是协议里划拨给项目方的token,还可以包括了公/私募募集到的资金、协议收入,甚至项目方founder个人的资金。你/我指的是商人之间,协议之间。
但大家不要误会,"锁仓"只是开始,只是承诺进入整个生态的"投名状"而已。重要的是后续的重复博弈 ------ 敢不敢把价值都留在生态中。
一个DeFi协议真正赢得信任,不在于是否开源,而在于它是否制度性地限制了自己的退出权利、并且持续把资产在生态中流通------ 敢于长期多次博弈才是信任的基石。
简而言之,一个不能被篡改的智能合约,远不如一个不愿离开的对手更可信。
五、这些年我们追错的目标 - Web3的信任升级,不是模块,更是博弈设计
当前Web3追求高TPS、低Gas、模块化结算层、去中心化等技术指标。然而,这些并不能构建对产品、项目、协议的深层信任。
信任不是一种技术指标,而是一种长期博弈关系的结构。
传统非正规金融网络告诉我们:最可靠的关系不是写在合约里的规则,而是写在违约成本里的结构。
就像非正规金融网络的社会性清算系统,DeFi也应设计成:你若跑路,不只清零声誉,还得被多边金融关系清算------锁仓机制、投票权、治理权绑定,就是这些"非正规清算机制"的链上翻译。
我们应该构建的是一个能让协议/商人,敢于无限重复博弈的环境。
记住,共识机制只是冰山上的协议,锁仓和重复博弈才是水面下的联盟。
真正的"自己人",不是因为你说,而是你拿你的时间、金钱和信誉,与你的盟友,共赴深渊。
六、尾声:信任的未来,来自无法退出的联盟
"自己人"不是一句情绪口号,而是最具威慑力的制度:你退出,我也完蛋。
这种制度性的"无法退出","敢持续投入和沉淀"才是Web3应追求的终极信任结构。
技术,能造出账本; 制度,能造出秩序; 但只有博弈,才能造出信任。
而最好的信任,不是靠"信"的,而是靠你无法不信。
后记
为了提高文章的可读性,本文主要聚焦于"重复博弈"的论述。在缺乏充分了解和高违约成本的前提下,让参与者(主要指商人)强行进入重复博弈的环境中也是一种局部最优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