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廣場 #Gate品牌蓝创作挑战# 💙
用Gate品牌藍,描繪你的無限可能!
📅 活動時間
2025年8月11日 — 8月20日
🎯 活動玩法
1. 在 Gate廣場 發布原創內容(圖片 / 視頻 / 手繪 / 數字創作等),需包含 Gate品牌藍 或 Gate Logo 元素。
2. 帖子標題或正文必須包含標籤: #Gate品牌蓝创作挑战# 。
3. 內容中需附上一句對Gate的祝福或寄語(例如:“祝Gate交易所越辦越好,藍色永恆!”)。
4. 內容需爲原創且符合社區規範,禁止抄襲或搬運。
🎁 獎勵設置
一等獎(1名):Gate × Redbull 聯名賽車拼裝套裝
二等獎(3名):Gate品牌衛衣
三等獎(5名):Gate品牌足球
備注:若無法郵寄,將統一替換爲合約體驗券:一等獎 $200、二等獎 $100、三等獎 $50。
🏆 評選規則
官方將綜合以下維度評分:
創意表現(40%):主題契合度、創意獨特性
內容質量(30%):畫面精美度、敘述完整性
社區互動度(30%):點讚、評論及轉發等數據
Web3創業出海難規避監管 技術負責人需了解合規風險
Web3創業者最易忽視的合規風險:出海不等於安全
自2021年國內多部門聯合發布相關通知以來,許多Web3項目紛紛將業務遷往海外。與此同時,不少Web2開發者正考慮轉型Web3領域。無論是已入局還是擬入局的技術人員,在項目啓動初期都會面臨一個共同問題:項目該設在哪裏?
考慮到國內對Web3項目,特別是具有金融屬性的創新項目保持高壓監管,很多創業團隊傾向於"項目出海"——註冊地選在境外,技術團隊分布於香港、新加坡、東南亞等地。在Web3項目的技術創始人或負責人看來,這種"境外註冊+遠程部署"的模式似乎天然具備"合規"優勢——項目沒有落地國內,自然就不在國內法律紅線之內。
然而現實遠比設想復雜。根據多起相關案件的經驗,即使項目架構在海外,只要觸及中國法律底線,依然存在被追責的高風險。因此,本文旨在幫助Web3創業團隊中的技術決策者理解一個核心問題:爲什麼"項目在境外"也可能觸發國內法律風險?
監管背景下的生存邏輯
對大多數創業者而言,初期最核心的訴求是"先活下來"。合規看似重要,但在資源緊張、節奏緊迫的早期階段,往往被排在優先級之後。然而,有長遠規劃的創業者會更早關注監管政策,了解法律邊界,判斷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不能做,從而決定項目如何搭建、落地於何處。
目前國內對Web3有兩個關鍵監管文件,是項目技術負責人必須重點了解的:
這兩份文件的核心精神是:禁止首次代幣發行(ICO),並明確將虛擬貨幣相關業務認定爲非法金融活動。特別是2021年的通知,直接被業界稱爲"最強監管文件",不僅明示虛擬貨幣交易活動違法,還明確提出"從事相關業務的境外虛擬貨幣交易平台也不得向中國境內居民提供服務"。
正因如此,大多數Web3項目選擇"出海"規避風險。但問題是:項目真的出海了,就真的安全嗎?
出海並不能規避所有法律風險
許多項目方在起步階段就積極諮詢律師:應該把公司註冊在哪個國家?是選開曼、BVI,還是新加坡?搭建基金會還是母子公司架構?這些問題背後往往藏着一個核心假設——認爲"註冊在海外,就能規避中國法律"。
然而根據多個相關案例的經驗,必須明確指出:離岸架構雖然在商業風險隔離、稅務優化、資本運作上確有作用,但在刑事責任層面,無法構成對中國法律的豁免盾牌。換句話說,離岸結構的功能是"商業隔離",而非"刑事保護"。
如果項目本身涉及國內法律明令禁止的行爲,如非法經營、開設賭場、洗錢、傳銷等,即使公司主體在境外,根據我國刑法當中的"屬地管轄"或"屬人管轄"原則,國內司法機關依然有權追責。至於是否真的會被追責,這屬於"概率性風險"。
"穿透式執法"的幾個關鍵維度
所謂"穿透式執法",可以從兩個基本原則理解:屬地原則與屬人原則。
屬地原則:即使項目註冊在海外,但如果存在以下情況,也可能被視爲"行爲發生在境內",觸發國內法律:
屬人原則:根據我國刑法規定,中國公民在境外實施"按我國法律應負刑責"的行爲,同樣可以被追責。
"穿透式執法"在Web3領域的常見表現包括:
對技術負責人而言,理解"穿透式執法"的基本邏輯,是做好項目風控的第一步。
結語
許多人以爲,只要把項目"出海",就能一勞永逸地擺脫國內法律的監管。但事實是,如果一個項目從未進行過法律風險評估,即便設在海外,也難言安全。
希望Web3領域的創業者、技術負責人能夠意識到:項目是否具備合規基礎,關鍵並不在於註冊地在何處,而在於項目本身是否踩踏中國法律所劃定的紅線。只有在早期階段就把風險識別作爲底層思維,才能讓項目走得更遠,活得更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