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广场 #Gate品牌蓝创作挑战# 💙
用Gate品牌蓝,描绘你的无限可能!
📅 活动时间
2025年8月11日 — 8月20日
🎯 活动玩法
1. 在 Gate广场 发布原创内容(图片 / 视频 / 手绘 / 数字创作等),需包含 Gate品牌蓝 或 Gate Logo 元素。
2. 帖子标题或正文必须包含标签: #Gate品牌蓝创作挑战# 。
3. 内容中需附上一句对Gate的祝福或寄语(例如:“祝Gate交易所越办越好,蓝色永恒!”)。
4. 内容需为原创且符合社区规范,禁止抄袭或搬运。
🎁 奖励设置
一等奖(1名):Gate × Redbull 联名赛车拼装套装
二等奖(3名):Gate品牌卫衣
三等奖(5名):Gate品牌足球
备注:若无法邮寄,将统一替换为合约体验券:一等奖 $200、二等奖 $100、三等奖 $50。
🏆 评选规则
官方将综合以下维度评分:
创意表现(40%):主题契合度、创意独特性
内容质量(30%):画面精美度、叙述完整性
社区互动度(30%):点赞、评论及转发等数据
AI的加密货币化:区块链铺就机器经济之路
AI需要区块链,而非传统金融体系
在过去几年里,AI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从内容生成到代码编写,从智能客服到算法交易,AI正在从单纯的工具逐渐演变成一种具有自主行为能力的参与者。与此同时,Web3领域也开始热烈讨论AI与区块链结合的可能性。然而,一个更为关键的问题却鲜少被提及:AI本身是否需要区块链?
当我们将AI视为一个逐渐脱离人类主控、具有自主行为能力的参与者时,我们会发现它在现有金融系统中几乎寸步难行。这不仅仅是效率问题,更是一个根本性的结构问题。传统金融体系从设计之初,就不是为机器准备的。
传统金融系统的局限性
现代金融系统的基础是账户体系,而账户的开立离不开身份认证。无论是开设银行卡、购买基金,还是使用支付服务,都需要提供身份证、住址证明、电话号码等信息,甚至需要面对面录像以完成KYC审核。这些流程的核心目的是确认用户是一个具体、可识别、有法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或法人。
然而,AI既不是自然人,也不是法人。它没有国籍、身份证、税号,也不具备签字能力或法律行为能力。这意味着AI无法开立银行账户,不能注册公司,更不能独立成为合同相对方或交易对象。简而言之,AI在现有金融系统中是一个"非人类幽灵",没有金融人格。
这不仅仅是一个哲学问题,而是现实中的系统边界。如果一个AI代理需要购买服务器使用权、调用API或参与二级市场交易,它首先需要一个支付手段。而任何合规的支付手段背后都绑定着一个"人"或"企业"。只要AI不是某个实体的附属工具,而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行为体,它就注定在这套结构中被拒之门外。
区块链:为机器设计的金融协议
与传统金融系统不同,区块链系统不关心用户的身份。无论是人、脚本、程序,还是永远在线的自动化智能体,只要能生成一对私钥和地址,就可以在链上进行收款、支付、签署智能合约和参与共识机制。换言之,区块链天然适合"非人类用户"参与经济活动。
例如,一个部署在区块链上的AI模型可以通过去中心化存储获取数据,利用去中心化算力市场获取运行资源,完成任务后通过智能合约收取报酬(以稳定币结算)。这整个过程不需要中心化平台撮合,不需要银行卡验证,也不需要任何"人"介入。
一些项目已经开始探索AI Agent如何在链上拥有"经济身份",如何为其他Agent提供服务,如何自主完成交易和协调。这种"机器对机器(M2M)"的经济形态已经从概念进入实操测试阶段。
在这种模式下,AI不再是一个依赖人类输入的模型,而是一个能够获取资源、提供服务、获取收益并再投资自身的循环体。它不需要人类签发工资单,而是在链上拥有自己的收入来源。
稳定币:AI世界的"硬通货"
AI不仅需要支付能力,更需要稳定的结算货币。当一个AI Agent调用另一个模型或购买数据API服务时,它更希望以稳定价值单位进行交换,而不是高度波动的加密资产。
稳定币在这里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们提供了一种既能在链上自由流转,又能保持价值稳定的金融工具,成为AI世界的"硬通货"。目前,一些项目已经在尝试让AI之间的服务调用通过稳定币实时结算,形成一个无需"人为批准"的低摩擦经济系统。
随着链上稳定币流动性的提升,AI可以直接从任务中赚取收益,再用这些收益购买新的服务模块或运行资源,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自治型机器经济体。
AI的"链上法人"形态
未来,某些AI系统可能不再依附于某家公司或研究机构,而以去中心化自治组织(DAO)或链上协议的形式存在。这些AI Agent将拥有自己的资金池、社区治理机制和链上身份系统。它们不需要法定注册,也不在某个国家备案,却可以服务用户、接收支付、发起诉讼、发布协议更新,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数字法人"或"AI法人"。
它们之间的合作与博弈将以智能合约为基础,以加密货币为媒介,以链上规则为秩序。在这个过程中,加密货币不是某种投机资产,而是AI之间信任的底层协议。
挑战与展望
尽管前景令人兴奋,但我们还面临诸多挑战。AI钱包的密钥托管、模型滥用造成的经济损失、链上身份的可验证性、跨境AI主体的法律适格性、算法行为的伦理边界等问题都亟待解决。
更现实的是,我们现有的法律系统和监管框架几乎没有为"非人类行为者"提供路径。AI不能起诉或被起诉,不能纳税,也无法享有财产权。一旦失控或被攻击,责任归属也是一个难题。这些问题都需要新的法律构架、社会共识和技术治理手段来应对。
尽管如此,我们已经在一些先行项目中看到了可能的路径。这不是通过修补旧系统来容纳AI,而是构建一套更适配的"机器金融基础设施"来承接AI的行为。这套基础设施需要链上身份、加密账户、稳定币支付、智能合约协作和去中心化的信用机制,也就是我们所说的Web3。
加密货币的发展,最初是为了服务"没有账户的人",如被金融系统拒之门外的人群、国家和边缘行业。现在,它可能将成为"没有身份的机器"参与经济活动的唯一选择。
如果说传统金融是为人类社会构建的金字塔,那么区块链与加密货币或许正在构建一套"为机器准备的金融地基"。AI不一定非得拥有权利,但它必须拥有可操作的经济接口。而这,恰恰是区块链最擅长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