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Bitcoin Core 软件库中出现了一项取消 OP_Return 输出大小策略限制的提议,引发了关于比特币区块链上垃圾交易及其处理方法的讨论。本文将回顾 2015 年夏天比特币网络遭受的垃圾交易攻击事件,比较当时和现在的情况,并探讨从中吸取的教训。2015 年夏季的垃圾交易攻击是区块大小之争的早期交锋。攻击者属于"大区块支持者"阵营,他们认为 1MB 的区块限制过小,容易被垃圾交易填满。大区块支持者将区块填满视为一个极其糟糕的结果,认为会使比特币支付变得不可靠。他们主张增加区块大小限制,以提高垃圾交易填满区块的成本。相反,"小区块支持者"认为让垃圾交易快速廉价上链并不能阻止攻击者,反而会助长其气焰。他们还指出,增加区块大小会导致费用下降,使垃圾交易变得更加便宜。2015 年 6 月 20 日,一家名为 CoinWallet.eu 的比特币钱包和交易所宣布进行"比特币压力测试"。他们表示要证明增加区块大小限制的必要性,计划每 5 分钟生成 1MB 的交易数据,目标是造成 241MB 的交易积压。第一轮攻击于 6 月 22 日开始,但由于服务器崩溃而未能如期进行。攻击者在这次失败的尝试中花费了约 2 个比特币作为手续费。6 月 24 日,CoinWallet.EU 宣布将于 6 月 29 日进行第二轮攻击。这次攻击似乎更有成效,一些用户报告交易长时间未被确认。然而,某些矿池成功过滤掉了垃圾交易,减轻了攻击的影响。7 月 7 日,第三轮攻击开始,虽然没有正式宣布。这是迄今为止最猛烈的攻击,据报道花费了超过 8,000 美元的费用。攻击者采用了多样化的策略来生成大量垃圾交易,包括向公共钱包发送尘埃交易和利用已知私钥的地址。在攻击最激烈时,一些开发者认为增加区块大小限制是最佳防御措施。一些矿池通过创建大型交易来整合垃圾交易输出,帮助清理了网络。2015 年 9 月,CoinWallet 进行了第四轮也是最后一轮的压力测试。这次他们采取了不同的方法,公开发布了包含比特币余额的私钥。这导致产生了大量冲突交易,但由于可以使用"首次看到安全"原则丢弃,因此影响不如第三轮严重。这些攻击对比特币产生了显著影响,不仅在技术层面上改变了中继策略,还影响了人们对比特币上垃圾交易的看法。随后,网络做出了一系列变化,包括矿工调整区块大小限制策略、提高最低中继费用、引入内存池限制等。这些事件也加剧了区块大小限制辩论中的紧张局势。大区块支持者将攻击期间用户体验的下降作为应该增加区块大小限制的证据,而小区块支持者则坚守立场。最终,小区块支持者赢得了这场争论。如今,区块已经常态化地处于满载状态,增加区块大小限制以容纳更多垃圾交易的想法已不再被视为可行方案。然而,关于什么构成垃圾交易以及如何从中继和挖矿策略角度处理它的讨论仍在继续。对比 2015 年和现在的情况,一个明显的区别是当时攻击者的恶意意图可能比现在那些生成特定类型交易的行为更加明确。另一个有趣的对比是费用支出的规模:2015 年约 10,000 美元就能造成显著影响,而近期已有数亿美元花费在被某些人视为"垃圾"的交易上。这些对比凸显了比特币网络在面对不同类型的高容量交易时所经历的演变。
比特币垃圾交易攻击回顾:从2015年到现在的网络演变
近期,Bitcoin Core 软件库中出现了一项取消 OP_Return 输出大小策略限制的提议,引发了关于比特币区块链上垃圾交易及其处理方法的讨论。本文将回顾 2015 年夏天比特币网络遭受的垃圾交易攻击事件,比较当时和现在的情况,并探讨从中吸取的教训。
2015 年夏季的垃圾交易攻击是区块大小之争的早期交锋。攻击者属于"大区块支持者"阵营,他们认为 1MB 的区块限制过小,容易被垃圾交易填满。大区块支持者将区块填满视为一个极其糟糕的结果,认为会使比特币支付变得不可靠。他们主张增加区块大小限制,以提高垃圾交易填满区块的成本。
相反,"小区块支持者"认为让垃圾交易快速廉价上链并不能阻止攻击者,反而会助长其气焰。他们还指出,增加区块大小会导致费用下降,使垃圾交易变得更加便宜。
2015 年 6 月 20 日,一家名为 CoinWallet.eu 的比特币钱包和交易所宣布进行"比特币压力测试"。他们表示要证明增加区块大小限制的必要性,计划每 5 分钟生成 1MB 的交易数据,目标是造成 241MB 的交易积压。
第一轮攻击于 6 月 22 日开始,但由于服务器崩溃而未能如期进行。攻击者在这次失败的尝试中花费了约 2 个比特币作为手续费。
6 月 24 日,CoinWallet.EU 宣布将于 6 月 29 日进行第二轮攻击。这次攻击似乎更有成效,一些用户报告交易长时间未被确认。然而,某些矿池成功过滤掉了垃圾交易,减轻了攻击的影响。
7 月 7 日,第三轮攻击开始,虽然没有正式宣布。这是迄今为止最猛烈的攻击,据报道花费了超过 8,000 美元的费用。攻击者采用了多样化的策略来生成大量垃圾交易,包括向公共钱包发送尘埃交易和利用已知私钥的地址。
在攻击最激烈时,一些开发者认为增加区块大小限制是最佳防御措施。一些矿池通过创建大型交易来整合垃圾交易输出,帮助清理了网络。
2015 年 9 月,CoinWallet 进行了第四轮也是最后一轮的压力测试。这次他们采取了不同的方法,公开发布了包含比特币余额的私钥。这导致产生了大量冲突交易,但由于可以使用"首次看到安全"原则丢弃,因此影响不如第三轮严重。
这些攻击对比特币产生了显著影响,不仅在技术层面上改变了中继策略,还影响了人们对比特币上垃圾交易的看法。随后,网络做出了一系列变化,包括矿工调整区块大小限制策略、提高最低中继费用、引入内存池限制等。
这些事件也加剧了区块大小限制辩论中的紧张局势。大区块支持者将攻击期间用户体验的下降作为应该增加区块大小限制的证据,而小区块支持者则坚守立场。
最终,小区块支持者赢得了这场争论。如今,区块已经常态化地处于满载状态,增加区块大小限制以容纳更多垃圾交易的想法已不再被视为可行方案。然而,关于什么构成垃圾交易以及如何从中继和挖矿策略角度处理它的讨论仍在继续。
对比 2015 年和现在的情况,一个明显的区别是当时攻击者的恶意意图可能比现在那些生成特定类型交易的行为更加明确。另一个有趣的对比是费用支出的规模:2015 年约 10,000 美元就能造成显著影响,而近期已有数亿美元花费在被某些人视为"垃圾"的交易上。这些对比凸显了比特币网络在面对不同类型的高容量交易时所经历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