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基金会困境与创新:重塑区块链生态的新路径

robot
摘要生成中

加密基金会的局限与未来发展之路

加密基金会曾是推动区块链网络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随着行业的发展,这种模式已经显露出诸多弊端,成为制约发展的阻力。随着美国国会新监管框架的提出,加密行业迎来了重塑生态的机会。

加密基金会模式源于早期创始人的去中心化理想主义。它旨在作为网络资源的中立管理者,通过持有通证、支持生态发展来规避商业利益干扰。但随着时间推移,监管压力和市场竞争加剧,使这种模式背离了初衷:

  1. SEC的行为测试框架迫使创始人放弃或模糊对自有网络的参与。
  2. 项目方将加密基金会视为快速实现去中心化的工具。
  3. 加密基金会沦为规避监管的通道。

这种模式存在诸多结构性缺陷:

  1. 缺乏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
  2. 无法实现规模化扩张
  3. 形成新的中心化控制

随着国会提案推进基于控制权的新框架,加密基金会的分离假象已无必要。新框架鼓励创始人移交控制权,同时提供更清晰的去中心化构建标准。

加密基金会存在激励扭曲和能力制约问题。它们在法律上无权开发周边产品或从事商业活动,即使这些活动可能有利于网络发展。同时,加密基金会承担全部成本,而收益却分散社会化,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加密基金会还造成显著的运营效率损失。为满足形式化的分离要求,高效协作的团队被迫拆分,造成不必要的沟通障碍。

更糟糕的是,加密基金会逐渐演变为掌控关键资源和权限的集权主体,与去中心化的初衷背道而驰。设立加密基金会的高昂成本也为初创项目设置了门槛。

鉴于此,常规开发公司可能是更好的选择。公司架构能够更高效地配置资本、吸引人才、响应市场。但这也引发了新的担忧,如公司可能设计有利于股东而非通证持有者的方案。

为解决这些问题,可以采用以下工具:

  1. 公益公司(PBC)架构,赋予公司双重使命
  2. 网络收益共享机制,为企业创设持续性激励
  3. 里程碑归属机制,将代币锁仓与网络发展目标挂钩
  4. 合约保障条款,防止损害通证持有者利益的行为
  5. 程序化激励体系,鼓励多方参与者贡献网络

两种新兴方案DUNA和BORG为实施这些解决方案提供了路径。DUNA赋予DAO法律实体地位,BORG则将治理功能迁移至链上运行。这些工具有助于将权力从不透明的链下机构转移至更具问责性的链上系统。

加密行业正在进入新时代,需要真实的治理、实质的协同和系统化的运作。未来的架构应当能够协调公益与私利、内生问责机制、最小化控制权。只有这样,加密生态才能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此页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内容,仅供参考(非陈述/保证),不应被视为 Gate 认可其观点表述,也不得被视为财务或专业建议。详见声明
  • 赞赏
  • 8
  • 分享
评论
0/400
ApeDegenvip
· 07-24 06:11
监管来了 熊市没了
回复0
Blockchain智囊vip
· 07-23 18:33
经验表明,基金会模式沦为筹资圈钱的遮羞布,监管趋严势在必行
回复0
FOMOSapienvip
· 07-22 21:13
谁都跑不掉监管这一关
回复0
NotFinancialAdviservip
· 07-22 21:07
炒币不如开基金...
回复0
Liquidation_Watchervip
· 07-22 21:04
对监管一直无感 等着被倾倒吧
回复0
RektButSmilingvip
· 07-22 21:03
监管越多越好 憋折腾了
回复0
Wen_Moonvip
· 07-22 21:01
搬砖搬到月亮上
回复0
MetaRecktvip
· 07-22 20:53
哪有真去中心
回复0
交易,随时随地
qrCode
扫码下载 Gate APP
社群列表
简体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