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廣場 #NERO发帖挑战# 秀觀點贏大獎活動火熱開啓!
Gate NERO生態周來襲!發帖秀出NERO項目洞察和活動實用攻略,瓜分30,000NERO!
💰️ 15位優質發帖用戶 * 2,000枚NERO每人
如何參與:
1️⃣ 調研NERO項目
對NERO的基本面、社區治理、發展目標、代幣經濟模型等方面進行研究,分享你對項目的深度研究。
2️⃣ 參與並分享真實體驗
參與NERO生態周相關活動,並曬出你的參與截圖、收益圖或實用教程。可以是收益展示、簡明易懂的新手攻略、小竅門,也可以是行情點位分析,內容詳實優先。
3️⃣ 鼓勵帶新互動
如果你的帖子吸引到他人參與活動,或者有好友評論“已參與/已交易”,將大幅提升你的獲獎概率!
NERO熱門活動(帖文需附以下活動連結):
NERO Chain (NERO) 生態周:Gate 已上線 NERO 現貨交易,爲回饋平台用戶,HODLer Airdrop、Launchpool、CandyDrop、餘幣寶已上線 NERO,邀您體驗。參與攻略見公告:https://www.gate.com/announcements/article/46284
高質量帖子Tips:
教程越詳細、圖片越直觀、互動量越高,獲獎幾率越大!
市場見解獨到、真實參與經歷、有帶新互動者,評選將優先考慮。
帖子需原創,字數不少於250字,且需獲得至少3條有效互動
Pi 幣未能站回 0.50 美元!Pi 获得137 Ventures 创投支持,社群對「開放主網」前景爭論不休
今(10)日亞洲早盤,Pi Network(PI)跟隨大盤回升,但漲勢限制在 2% 內,暫報 0.4681 美元。137 Ventures 對 Pi Network 的認可,既令人興奮,又讓人擔憂。 Pi 主網即將開放,社群對其價格前景爭論不休。
隨著 Pi Network 獲得新的創投認可,一股新的興奮與緊張的浪潮席捲了整個社區。這場爭論在 7 月 9 日愈演愈烈,焦點不僅在於 Pi 幣的潛力,還在於對其代幣不斷增長的供應量的擔憂。在此之前,137 Ventures 決定將 Pi 幣納入其值得機構關注的加密項目精選名單。自此之後,Pi Network 便成了猜測、分析和策略改革呼聲的溫床。
137 Ventures 支持增強 Pi 幣願景的可信度
最近,以支持高成長科技公司而聞名的知名創投公司 137 Ventures 將 Pi Network 納入其區塊鏈投資組合。這引發了當下的樂觀情緒。這標誌著該項目的草根力量和移動優先設計的首批重要機構認可之一。許多人認為,對於一個擁有超過 5000 萬活躍用戶的網路來說,這無疑是姍姍來遲的認可。
支持者認為,Pi Network 的策略是在推出完全開放的主網之前先擴大用戶群。這可能會重新定義 Layer 1(L1)區塊鏈如何實現大規模採用。然而,其他人則警告說,如果沒有財務可持續性和健全的代幣經濟學,單靠吸引力並不能保證成功。
社區對供應成長和銷毀前景存在分歧
這項警告在整個社區引起了強烈反響。一位備受關注的技術分析師 CryptoLite_247 指出了他認為 Pi 幣面臨的最大挑戰:持續發行代幣,而且看不到供應上限。
他在 7 月 9 日的一篇帖子中寫道:「只要 Pi 幣沒有銷毀機制,價格就可能緩慢下跌。」
這篇帖子隨後引發了一系列回复,一些人為代幣模型辯護,另一些人則要求實施通縮政策。
社區仍然存在分歧。一方主張激進的銷毀機制,以支持長期價值。而另一方則認為,早期通膨有利於更廣泛的可及性和公平分配。雙方的共同點在於對清晰度的渴望,尤其是在 Pi 幣逐漸接近其旅程中最關鍵的階段。
主網開放前的壓力越來越大
Pi Network 團隊正面臨越來越大的壓力。其開放主網即將上線,屆時用戶將可在封閉生態系統之外自由交易 Pi 幣。這一里程碑將決定社區信任的成敗,這取決於價格、實用性和流動性的演變。
(來源:Trading View)
目前,Pi 價格徘徊在 0.46 美元,處於許多交易員所說的累積區間。分析師 @Lilianobodo 指出,0.40 美元至 0.50 美元的區間歷來是上漲前的支撐位。他在 7 月 9 日的一篇文章中指出,如果勢頭持續,下一步可能是「突破 1 美元」。他還補充道,Pi 幣圖表可能「接近累積階段的尾聲」,為潛在的上漲做好準備。
未來之路:投機、希望與機構觀察者
目前,Pi Network 正處於一個微妙的邊緣。 137 Ventures 的點頭帶來了樂觀情緒,但也引發了質疑。許多人希望,機構投資者的興趣能促使 Pi 核心團隊重新審視其代幣模型,探索銷毀策略,或提高透明度。
隨著越來越多的創投公司關注 Pi Network,以及主網開放的臨近,未來 30 天可能決定 Pi Network 的未來。該專案能否達到預期成長,還是面臨來自內部的價格壓力,將取決於它如何平衡願景、供應和社區需求。